宇舶愛丹尼爾·阿爾軒! HUBLOT宇舶表正式宣布美國當代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成為新晉品牌大使,再次彰顯“敢為先鋒,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品牌理念?,F居紐約的丹尼爾憑借優秀的畫作、雕塑、藝術裝置作品和電影而聞名于世。他常于在作品中探索時間的奧秘,例如其打造的Connecting Time系列及廣為人知的沙漏造型。
為開啟與宇舶表的全新合作,并禮贊制表、藝術及工藝之間的緊密紐帶,丹尼爾將于瑞士采爾馬特度假村限時揭幕一座高達20米的雪中日晷,而采爾馬特度假村則正坐落于瑞士阿爾卑斯山標志性馬特洪峰(Matterhorn)的山腳處。這座日晷裝置被命名為Light & Time,是一種功能性戶外計時裝置。其采用自然元素將計時之藝與地景藝術相融合,并以石英晶體形狀的方尖碑投射的陰影指示時間。當太陽隨時間變化而位移時,中央指針投射的陰影將于傾斜的雪面上顯示時間。丹尼爾成功實現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利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自然元素以創造出這座雪中日晷裝置。同時,白雪和日光亦將丹尼爾標志性的水晶元素與宇舶表悠久深厚的瑞士制表工藝融合于此。日晷作品也將呼應宇舶表的先鋒設計美學,并采用品牌經典設計元素,例如用于固定Big Bang腕表表圈的標志性螺絲。這座日晷的另一大亮點在于:人們只能從山頂向下俯視才能看到它。因此,藝術愛好者們需乘坐采爾馬特的滑雪纜車前去一睹此作品的風采。
“多年來,我一直持續關注著宇舶表及其所支持的當代藝術項目,并對其懷有頗大的興趣。我也十分欽佩宇舶表于制表、設計和工藝領域所開展的大膽實踐與先鋒探索。時至今日,宇舶表‘融合的藝術’的品牌理念仍然是制表業內出類拔萃的成功案例。我更欣賞的一點則是宇舶表將靈感創意、先鋒影響和創新材質巧妙融合,以成功打造獨樹一幟的經典腕表造型。與此同時,能夠加入宇舶表大家庭是我人生中的特殊時刻,我也非常期待雙方即將于采爾馬特開展的日晷項目。從物理層面出發,這座臨時性的藝術裝置將嘗試記錄時間的痕跡,捕捉時間的轉瞬即逝;但它也將是不朽的,皆在為雪山的游客們創造超越每秒、每分、每時和每天的時間記憶?!?br />
--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
當代藝術家兼宇舶表品牌大使
今年對丹尼爾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年,因為是他獲得Gelman Trust Fellowship Award獎學金和斬獲著名GNMH獎從而在藝術界嶄露頭角的20周年。從那時起,丹尼爾便已成為業內頗具影響力且備受歡迎的當代藝術家。他曾就讀于紐約庫伯聯盟學院(Cooper Union),并在紐約、巴黎、東京、上海、洛杉磯和倫敦先后舉辦展覽。此外,他還曾與時裝設計師艾迪·斯理曼(Hedi Slimane)、迪奧藝術總監金·瓊斯(Kim Jones)、保時捷及寶可夢公司展開合作。丹尼爾的作品是基于常見藝術形式的顛覆性革新之作,因此也被評論家們稱為“神秘的當代考古學”。
“我們一直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丹尼爾是如今當代藝術領域杰出的創意人才,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迎來他加入宇舶表大家庭,并擔任品牌大使。他果敢無畏、突破革新的作品亦高度契合宇舶表的品牌理念與 ‘敢為先鋒,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制表準則。我們相信,這勢必將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合作。我們也迫不及待地希望與丹尼爾及廣大藝術愛好者們一同探索未來的更多精彩。
宇舶愛丹尼爾!”
--里卡多·瓜達魯普(Ricardo Guadalupe)
宇舶表首席執行官
采爾馬特是一個充滿宇舶表元素的小鎮。其中,宇舶表采爾馬特專賣店采用木屋風格與木質裝潢,為當地濃厚的宇舶表氛圍定下基調。同時,采爾馬特度假村不僅張貼著宇舶表的品牌標識,而且還使用宇舶表的鐘表進行計時。游客亦可以乘坐Hublot-Express高速纜車,登山954米以抵達山頂站。自2017年以來,宇舶表已四次推出限量版腕表,旨在禮贊宇舶表和采爾馬特的緊密聯結。因此,此次品牌選擇此處作為與丹尼爾的合作地點。
宇舶表與藝術領域亦已建立了深厚淵源。2021年,宇舶表隆重慶?!坝畈皭鬯囆g”十周年。如今,藝術家丹尼爾正式加入宇舶表大家庭擔任品牌大使,進一步豐富了包括眾多知名藝術家和音樂家,如理查德·奧林斯基(Richard Orlinski)、村上?。═akashi Murakami)、馬克西姆·普萊西婭-布奇(Maxime Plescia-Buchi)、郎朗(Lang Lang)和塞繆爾·羅斯(Samuel Ross)的成員陣容。
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
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是一位現居紐約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跨越了美術、建筑、表演以及電影領域。丹尼爾的標志性代表作融合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常常從20世紀末的時間片段中汲取設計靈感,展現懷舊之情的韌性與力量。丹尼爾的作品正是對現代文物以及當代人物形象的侵蝕與重塑,通常由沙子、透石膏和火山灰等地質材料制作而成,由此展現經侵蝕的外觀,傳遞個性化的美學態度,而這正是丹尼爾所稱的“未來的考古遺物”。丹尼爾曾于多家博物館舉辦過個人展覽,包括橙縣藝術博物館(Orange County Museum of Art)、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中國的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沙丘美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MOCO博物館(MOCO Museum);中國上海的昊美術館(HOW Museum);密歇根州底特律的克蘭布魯克藝術博物館(Cranbrook Art Museum);以及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高等藝術博物館(High Museum of Art)等。丹尼爾的作品亦曾于多場展覽及多家博物館中展出,包括澳大利亞墨爾本的NGV三年展(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Triennial);希臘雅典的雅典雙年展(Athens Biennale);法國羅德茲的Fenaille博物館、尼姆的Carré d'Art博物館、法國巴黎的拉德芳斯(La Défense);英國倫敦的弗里茲雕塑展(Frieze Sculpture);美國阿肯色州本頓維爾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佐治亞州薩凡納的SCAD博物館、芝加哥的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紐約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及PS1當代藝術中心(MoMA PS1)等。
|